中國的小鮮肉們,正在被一群叫小戲骨的孩子們,持續地用演技吊打?
從2016年一炮而紅的《白蛇傳》到2017年的《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》,芒果臺和潘禮平的“小戲骨”系列徹底火了。
一部由6-12歲小朋友出演的《小戲骨: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》在湖南衛視及騰訊視頻熱播,就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自來水宣傳。
許多觀眾被這群十歲左右演員的演技折服。
贊美如出一轍,“神還原經典劇目”、“演技炸裂”、“甩出流量小生十八條街”,諸如此類。但另一方面,對于劇集質疑的聲音也始終不曾停歇。許多專家都在質疑,小戲骨的表演到底是神模仿還是神演技。
但爭議從來是這個時代走紅故事的一部分,某種意義上說,能激發多大程度的爭議,也成為了爆款量級的一部分,況且對于“小戲骨”的贊美,遠多于質疑。
那么,《小戲骨》為什么這么火?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。
小戲骨們演技炸裂,神還原經典,憑什么被專家diss演技只是模仿?
演技,是這個爆款故事的開始。
從某種意義上說,《小戲骨: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》成功的原因,并不是它神還原了老版《紅樓夢》,事實上,很多在網上為它瘋狂打call的年輕人根本沒看過老版,它真正成功的原因,是完美還原了曹雪芹先生筆下《紅樓夢》中的滿園春色。
先來看原著里,曹公對寶釵的描寫:
“唇不點而紅,眉不畫而翠;臉若銀盆,眼如水杏。罕言寡語,人謂藏愚;安分隨時,自云守拙”。
而劇中的小寶釵,可以說完美呈現了一個大家閨秀的形象。當然更重要的是演技?!把坶g眉宇都是戲”,顧盼流轉之間,盡見人物的世事周全。
再來看《紅樓夢》中對黛玉的描寫:
“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,一雙似喜非喜含露目。態生兩靨之愁,嬌襲一身之病”。
“淚光點點,嬌喘微微。閑靜時,如姣花照水;行動處,似弱柳扶風。心較比干多一竅,病如西子勝三分”。
劇中小黛玉的扮相,真是“如姣花照水”。幾場哭戲,更是演出了“淚光點點,嬌喘微微”。
王熙鳳的描寫是:“一雙丹鳳三角眼,兩彎柳葉吊梢眉;身量苗條,體格風騷;粉面含春威不露,丹唇未啟笑先聞?!?
演起來果然七情上面,把這個伶牙俐齒、權謀機變的鳳辣子演繹得入木三分。
最后那個 “機關算盡太聰明,反誤了卿卿性命”的場景,照樣演技張力十足,令角色命運引發觀眾的唏噓。
對手戲,同樣精彩。
探寶釵黛玉半含酸的場景中,幾個小戲骨,斗戲真的斗到火花四射。
小黛玉的表演是攻,小寶釵的表演是守。
寶釵生病,黛玉來探望她,正撞見寶玉也在。
忽聽外面人說:“林姑娘來了?!痹挭q未了,林黛玉已搖搖的走了進來。
一見了寶玉,便笑道:“噯喲,我來的不巧了!”
眼神和臺詞功底火力十足,而小寶釵的神情姿態更贊,一個抬眼,盡是演技——
黛玉笑道:“早知他來,我就不來了?!睂氣O道:“我更不解這意?!币粊硪换刂g,兩個女人之間的碰撞、妒意,兩個角色的性格、心理,全都是戲。
獨角戲,也精彩。
“黛玉磕著瓜子兒,只抿著嘴笑?!笔遣皇?,戲味十足?
劉姥姥初進大觀園的戲份,“這才忙欲起身,猶未起身,滿面春風的問好,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說?!?
小演員的表演,難道不是把王熙鳳表面上熱情、內心鄙視,卻又透出一股人情的樣子表現得恰到好處?
但這樣的演技,卻照樣受到專家的質疑,認為許多人已經明顯放寬了對演技的要求與期待,只要不念臺詞,不“一哭二鬧三怒吼”,就是演技。
但在我看來,小戲骨們的演技不僅于模仿。
小戲骨版《紅樓夢》無論在表演、劇情、服裝、造型、拍攝手法上,當然可以說是對87版《紅樓夢》的復刻。
但劇集成功的關鍵,不在于對87版《紅樓夢》的原樣復刻,而是通過解放一群小演員的天性,還原了觀眾心目中的曹雪芹筆下的《紅樓夢》。
還原,只是表象,還魂,才是根本。
這樣的演技,憑什么被diss?
從拍給中老年群體看的懷舊劇到全民爆款,這件事很酷!
導演潘禮平一開始也沒想過把它做成全民爆款,劇集一開始實際上是拍給中老年群體看的,而事實上也不是每部“小戲骨”都成為了爆款。
除了《紅樓夢》、《放開那三國》、《白蛇傳》等古典名著改編火爆外,像《焦裕祿》、《劉三姐》等紅色經典年代戲則關注度較低,口碑也不及古典名著那么好。
年輕人大多沒看過原作,恰好在對鮮肉演技的厭倦期發現了小戲骨——他們最終構成了劇集網絡走紅的關鍵推手,并且將劇集推上了全民爆款。
“小戲骨”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沒成為被過度開發的超級IP
和許多走紅后被迅速變現的IP不同,“小戲骨”的商業化進程實際上有些緩慢了。
盡管在《白蛇傳》爆紅后,團隊接下了山東儒學劇和云南阿詩瑪等定制劇的制作工作,游戲改編、景區植入的邀約也紛到沓來,為兒童劇的產業鏈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。但廣告和藝人經紀這兩塊并未突飛猛進。
某種意義上說,這是團隊最可敬的部分。
潘禮平曾告訴媒體,小戲骨始終是將社會效應排在首位,重點是做好片子,所以不會本未倒置,為了培養童星去量身打造作品。他希望以這樣的堅持,創造出更多的精品,去影響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。
這令這款爆紅的系列,沒有變得浮躁。
騰訊給出的版權費用也并不高。演員們在劇中一集的“片酬”才幾百塊錢,最多一兩千塊錢。
一個小鮮肉一集的片酬,應該足以支付全體小演員們一部劇的片酬。
這種對商業化開發的有限介入,實際上保證了小戲骨團隊將更多的精力用在創作上,而不是拼C位。
團隊專心磨練小戲骨們的演技,持續挖掘新人,透過經典對劇作巨大的保障,小戲骨們得以充分發揮自己表演的想象力,最終這場演出成為一個鮮肉盛行時代的隱喻。
小戲骨的表演和鮮肉們的表演疊加在一起,觀眾們對小戲骨的力挺,滿足了觀眾對鮮肉們平庸演出和高回報不平等的發泄。
而小戲骨們的走紅,也成為了新一代觀眾對鮮肉弱演技的反抗!
小戲骨們最好的未來,就是別成為被他們吊打的小鮮肉
但新的隱憂也在這個爆紅的系列上空升起:一是快速IP化,二是小戲骨們的鮮肉化。
當論壇、朋友圈都被小寶釵的驚艷劇照刷爆,這些一夜爆紅的小戲骨們當然會進入資本的視角,沒有人可以確定,其中會不會有明天的周冬雨、迪麗熱巴、關曉彤。
這個欄目還能紅多久也不好判斷,在大量經典被拍攝完畢后,帶挖掘的經典系列并不是那么多,而在觀眾的新鮮感退卻之后,如何讓經典持續地火,也是一個擺在創作者面前很實際的問題。
社交網絡捧殺進一步增加了這個系列熱度的維護成本,媒體曝光帶來正面效果的同時,鋪天蓋地的網絡言論也增加了這個系列、包括這些小戲骨們的風險。
小戲骨系列的走紅,是因為它符合很多人對小戲骨的想象。演技炸裂、天真無邪、沒有包袱、性價比高都可以在他們身上找到合適的投射點。
而這個系列本身,又構成了對經典最完美的還原——因為只有這些未被娛樂圈侵染的小演員,表演才更接近這些經典的原味。
小戲骨系列當然還會繼續,中國演藝圈有這樣一群能夠演技吊打鮮肉們的后起之秀,也足以欣慰,但沒有理由讓小戲骨們承擔他們難以承受的重負。
小戲骨為什么這么火?因為觀眾需要什么為自己長期忍受鮮肉們拙劣的表演出口氣,小戲骨們及時滿足了這種需求。觀眾希望讓小戲骨們紅起來,既是對小鮮肉們的某種反抗,也是對經典的懷舊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這群小戲骨們,既連接著經典,又連接著未來。